• <u id="gknev"></u><i id="gknev"></i>
      1. <i id="gknev"><bdo id="gknev"></bdo></i>

      2. 姚安縣人民政府歡迎您!
        首頁> 旅游姚安   > >  特產美食
        前場靈魂菜
        來源: 姚安縣文化和旅游局 | 訪問量:6794 | 發布時間: 2023/6/13 17:26:26

        很多時候,親朋鄉友打電話來,約我回鄉吃靈魂菜。一聽說吃靈魂肝生,我就興奮、激動無比,可惜忙于諸類俗事、紅塵諸局,無法回鄉。

        前場肝生,是故鄉前場的名菜,特色招牌菜、下酒菜,是前場彝族人家的千年彝菜、拿手好菜,是故鄉前場人民千百年來代代相傳、人人熱愛的舌尖上的美食,響當當的前場靈魂菜。

        已經好多年,沒有飽飽地吃上幾頓,故鄉前場的肝生了。特別是在冬季,故鄉吃殺豬飯的時節,沒有上頓接下頓,接二連三地吃到故鄉前場的豬肝生了。很多時候,在異鄉,想起故鄉前場的肝生,不能回鄉來上一口這道愛菜,就莫名地悲傷和懷念。

        每到馬纓花節(二月初八)、楊梅節(六月初六)、火把節(六月廿四日)、中秋節、彝族年(農歷十月)等彝族傳統節日,故鄉老李灣村的鄉親們就殺雞宰羊,約我回村吃羊肝生、喝松茸酒。而我為了五斗米,養家糊口,有事不能脫身,只能在抖音快手、微信朋友圈里,對著屏幕眼饞。只能看看村人們發的視頻,落得望望,自稱羅德旺(落得望),流流口水過過癮,自稱劉德水(流口水)。只能在屏幕里,畫餅充饑,大飽眼福。只能看看鄉人在農家小院里,圍成幾大桌,喝酒劃拳,滿足地吃著羊肝生,故鄉這道美食。那溫馨融洽、幸福滿滿的畫面,讓身處異鄉的我,像被故鄉拋棄的孩子,莫名地感到失落和孤獨。

        前場有三味,蕎酒味兒、肝生味兒、花椒味兒,前場人都是有口福之人。前場三味我都愛,尤愛清涼爽口、香氣十足的前場肝生。前場肝生在故鄉俗稱“剁肝生”,分為羊肝生和豬肝生,兩者都是前場名菜,都是老百姓平日生活里、節日里喜聞樂見,最喜歡的美食。豬肝生味道和鮮嫩度,比羊肝生,略遜一籌,也就是說,羊肝生更好吃。

        肝生,顧名思義,肝乃羊肝、豬肝,生即不熟之意。肝生合起來就是新鮮而不熟的羊肝或豬肝。說前場肝生不熟,只是表面現象,其實有祖傳秘方,通過特殊加工處理,是熟的。只是不用火煮、油炸,你看不見,背后隱藏的秘密和真相,呈現在你面前的是活生生的鮮豬肝,給你感覺不熟的樣子,給你造成假象,混淆你的眼球,給你害怕怕的感覺,不敢下筷。一旦下筷,便深深愛上,深深迷戀。

        故鄉前場的肝生,出現較早,歷史悠久。據相關史料記載,“春秋戰國時期,前場夷(彝)祖在前場境內定居,在高峰山、豹頂山中,石者河、文龍河畔狩獵種稻,采食野果,茹毛飲血,再生食獵物時,發現野羊肝、野豬肝味道鮮美,佐以馬花椒(野花椒)食之,發明了這道流傳了千年的獨特菜譜,獨特美食,代代流傳,保留至今,經久不衰”。再據古籍《夷書》記載“前場關蠻夷(蠻夷,即野蠻的彝族,代指前場先祖),每至星回節(今火把節)、群蠻云集山林,身披羊皮(即羊皮褂),宰羊歡之,吃松毛宴,樂之舞之(舞即左腳舞或瑪咕舞);每至十月昭(每年農歷十月,即彝族年和祭祀祖先時節),宰羊祭祀,食肝食血(即前場羊肝生,生肝生血),松毛滿墳塋,酒之舞之(酒即前場蕎酒或前場小灶酒)。佐以花椒,生食鮮肝,滿嘴鮮血,野性甚矣”。從中可以看出前場肝生古已有之,流傳久矣,也再現了古濮人故地前場先祖族群時期群居生活,前場古代社會人類的生存、生活及精神狀態。

        春秋戰國時期,前場先祖從洞穴中搬出,開始蓋茅草房、垛木房、土掌房而居。前場現在還有部分洞穴,如石門箐、高峰山、一碗水等洞穴,光滑的巖壁、被火燒過的黑土黑石、以及鋒利的石刀石斧,足以看出有古人類族群時期活動過的遺跡。

        上世紀90年代,前場境內已經遍村遍寨瓦房,但豬雞牛羊的畜圈,依然還是茅草房,各村各寨還保留了三分之一的茅草房、土掌房,直到今天,進入21世紀的2022年,還有少量土掌房(過去人類居住,現作畜牲圈或堆放糧食、雜物、苞谷秸稈等)在山中被保留了下來,很多村莊還能看到,前場先祖避寒取暖、曾居住千年的古房影子。

        前場夷(彝)祖從山洞中搬出的同時,把山中的野豬、野羊、野雞等野物捉回家中,在垛木房、茅草房里圍欄圈養,進行馴化,當家豬、家羊、家禽養。宰食時依然生食生肝,保留著原始時期祖先留下的傳統,形成了今天前場的特色菜,前場三味之一的羊肝生、豬肝生。經過歷史的變遷,一代又一代的馴化,演變,前場山豬、黑山羊與前場人民相依相伴,成了老實聽話的家伙,一直到今日。

        故鄉前場鎮位于西南邊陲云南省中部,滇中大山深處的姚安縣東部。高寒冷涼,豬、羊生長緩慢,生長期長。古時,祖輩們將黑山豬、黑山羊和老黃牛一起,在高峰山、豹頂山中放養,吃草長大。白天進山吃草,晚上入圈避寒。甚至有的人家,幾天才去山里看一次牛羊,在水邊喂點鹽巴。

        吃著草藥長大、喝著山泉水長大的豬羊,可想而知,前場黑山豬、黑山羊的肉質和品質,是真正的彝香豬、彝香羊,是正宗的土豬、土羊,山豬、山羊。后來羊繼續漫山遍野吃百草,在山中放養,豬逐漸改為零散圈養。

        吃苞谷和各類豬草長大的豬,肉質也較好,再加上前場冬天的氣候較冷,豬肝健康鮮嫩,味道地道正宗。前場過去土豬較多,特別是上世紀以前,大部分養的是類似山豬、野豬的本地黑豬,個頭較小,生長期漫長,需要一年半載,才能長到一百公斤左右。進入21世紀后,新品種白豬、杜洛克瘦肉豬進入前場大山深處,加之飼料的誕生,生長期大幅縮短,六七個月就出欄。不過,不管世事如何變遷,時代如何突飛猛進,前場大部分人家,還保留著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養豬模式,前三個月喂飼料,用于長架子和個頭,三月后只喂苞谷等糧食,以及喂各類豬草,用于催肉質。既引進新技術,取其精華,又保留了大部分養豬的土方子,因此吃起來肉質香厚、口感較好、營養豐富、豬肝鮮嫩。

        前場盛產黑山羊,幾乎家家戶戶都養,少則幾十只,多則幾百只。茫茫的高峰山、豹頂山百草豐茂,是天然的草場,適合養羊。前場黑山羊散養、放養,吃著高峰山、豹頂山中的百草百藥長大,喝著小溪小箐中的山泉水長大,因此,羊很少生病,健壯無比、肉質鮮嫩、質地優良,按老彝族的話說就是“羶味兒特濃”。

        前場古代有歇羊的傳統農耕方式。前場蕎地、山地較多,多處在高山之中,多在高峰山、豹頂山中,離家較遠,一走要幾十里,而且一路上坡。如果從家里搬運農糞,費時、費力、費氣。而歇羊,恰好解決了這一難題,節約了人力、勞力,因此,我們不得不為前場古人歇羊的智慧,感到驚嘆和佩服。

        歇羊,即臨近村子,幾家人乃至幾十家約起來,請一個壯勞動力的人專門放羊,即群養黑山羊。羊主人家負責牧羊人一年四季的伙食,由幾家人輪流坐莊、料理。到了年末,每戶人家按羊頭數的多少,分給牧羊人兩三只羊或糧食,算是工錢。這樣,大家團結協作,節約了人力,幾十只的散養戶人家,也不需要常年四季去山中牧羊,浪費勞動力。當然,如果是養羊大戶,上百頭以上的,專門由主人家放養或請人放養。

        群養的人家,會輪流到自家山地、蕎地里歇羊。即白天由牧羊人在山中放羊,夜晚在山地里圍網,讓羊在山地里過夜。過夜后的羊,羊尿、羊花生(羊糞)自然留在山地里,地更肥了,成了農作物的營養。前場有句諺語叫“種一撇坡,收一土鍋”,說的就是前場山大,山中土地貧瘠,廣種薄收。而歇羊留在地里的羊糞,就成了苦蕎、甜蕎、大麥、小麥、白蕓豆、紫蕓豆的肥料,提高了莊稼和糧食的收成。

        我們弟兄倆小的時候,家里有二三十頭黑山羊,入了歇羊的伙。輪到我家歇羊的時候,家里農活忙,父母就派我們去山中歇羊,兩三天去山中給我們送一次菜、米、肉。白天,我們弟兄倆就去箐里提水、洗菜,給羊老倌煮飯。晚上就跟羊老倌,睡在山中,山地邊臨時搭建的簡易棚子里。天氣晴朗的日子,可以漫山遍野去采野花,追蜂追蝶,滿樹林找野生菌、打鳥捉螃蟹摸石蚌。天氣好的夜晚,可以看星星,看月亮,聽蟲鳴鳥叫。天氣不好的夜晚,冷得我們燒火取暖,有時還會遭遇暴雨,大雨傾盆,淋濕被子,像三只落湯羊,一大兩小,在夜里瑟瑟發抖,孤苦無援。

        我家歇羊的地,主要有密鲊麼、干水井和五臺坡三塊蕎麥地。我最記得的就是,有次在密鲊麼歇羊,因為貪玩,白天沒有去么黑佐箐里提水。到煮飯時,我和弟弟,就把臘肉切成三塊,老瓜切成三塊,一大兩小,大的那塊是羊老倌的,小的那兩塊是我和弟弟的,煮上三個大洋芋,就成了我們的晚飯。這事多年后,羊老倌周富貴(乳名,母親姓周,本名杞忠興)還在講給我們聽,說我們弟兄倆小的時候好玩。如果天氣好,羊老倌也會帶我們去燒蜂。我最記得的就是在五臺坡歇羊,晚飯后,羊老倌經常帶我們去大石頭箐、瑟烏嚕租大箐里燒野蜂、下扣子,有幾夜,不僅收獲了野蜂蛹,還下得了野兔和野雞。有一次,下得了村里一頭丟失幾天的毛驢,把毛驢腳困了一夜,被繩子勒得有點蹩腳,嚇得我們趕快解開繩扣,放了毛驢,羊老倌還交代我們不準講此事,怕找麻煩,要賠人家毛驢。

      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前場還保留著歇羊的傳統,至今已漸行漸遠,慢慢退出歷史舞臺。每逢農歷二月初八、六月二十四,前場養羊人家都要去山中羊火塘祭羊,燒香磕頭,做祈禱儀式,祈求天神、山神、土地神、羊神和祖宗庇佑,羊兒健康,不生病,天佑吾羊、又肥又壯、羊兒滿山坡之類的祈福。我有幾次跟著大人們去羊火塘祭羊,天黑還在山中,大人們喝醉酒,我們抹黑回家,那種經歷,至今讓我難忘。

        故鄉的羊肝、豬肝原生態、無污染、口感較好、鮮嫩無比、品質優良、不僅老人愛吃,小孩也愛吃,不僅男人喜歡下酒,女人也喜歡消炎去火,補肝養肝,正所謂吃啥補啥、吃肝補肝。

        前場古人講究養生之道,多在秋冬季殺豬宰羊,深知在秋冬季食用羊肉、豬肉最佳。秋冬季草藥成熟,營養聚集,吃了百草、食了百藥的豬羊,營養和藥性更佳、更足,加之氣溫又低,氣候寒冷,最適合進補暖身,也便于肉類保存風干。難怪有人說夏羊、夏豬草氣重、草味兒濃,不好吃。只有冬羊、冬豬,才香味濃郁、味道正宗。

        前場肝生制作方法簡單。其神奇之處,是選用新鮮而健康的羊肝或豬肝,抽筋剔莖、剁碎剁細,放上前場祖傳的秘方配料包,即舂好的前場麻味兒最濃的花椒粉、高峰山野八角、石者河野生草果、白鹽等佐料,生生攪拌、用花椒的麻味兒生生蟄熟鮮肝,這是第一道工序。第二道工序是將煮熟煮后的羊肚或豬肚濾水,在栗炭火上燒脆、烤香,放在砧板上切條、切細、剁碎。第三道工序就是把煮熟的豬血或羊血,切細、剁碎。最后一道工序,是將剁好的肝、肚、血攪拌均勻,加剁碎的綠色小蔥調色,這道菜便成了,色香味俱全,等待端碗上桌,成為男人們的下酒菜。

        剁肝生之人(掌刀人或掌勺人)是很有講究的,一般都是上了年紀、經驗豐富的長輩。這些老者都是高手,一朵肝拿在手心,他就能看出這頭豬或這只羊健不健康,這朵肝能不能食用,有無寄生蟲等,當確認健康可食時,才開始著手剁肝生。健康的肝一般是無蟲的,剁肝生人憑借多年豐富的經驗,做第一道篩選和把關。

        剁肝生最注重的一個環節,就是肝烹飪的過程,即加入祖傳秘方的過程。肝顏色的變化、深淺、配料的多少,都很有講究,分寸得拿捏好。肝生會不會吃出問題,吃了是否會讓人生病,完全取決于剁肝生人的手藝,即生肝烹飪成熟肝的過程。

        被祖傳秘方蟄過的肝,顏色由鮮紅、深紅,逐漸變白,最后由白變淡紅。這個過程,其實是殺毒、消炎、成熟的過程,讓那些寄生蟲無處可逃。這個過程,相當于烹飪,這種烹飪技術是個絕活,世間少見。

        前場肝生經過千年的流傳、演變,經過特殊祖傳秘方的加工和處理,制作工序和烹飪技藝已經很成熟。自上世紀80年代,我們小的時候起,從沒聽說前場和適中兩個鄉鎮境內,吃肝生吃出問題,吃了生病的例子。也沒聽老人說過,前場人祖上吃肝生,吃出寄生蟲,吃死吃病的事兒。因此,前場肝生表面生、看似生,實則被祖傳秘方蟄熟,是熟食,可以放一百個寬心,大膽放心食用。

        前場肝生是世間少有的稀罕菜、獨特菜,是少數民族前場彝族地區特有的一道小眾菜。此菜在外地很少見,只在小范圍內出現。前場鎮一萬八千多人,和與前場山水相連的適中鄉五千多人,共兩萬三千多人,以及少量與前場、適中有親朋關系的人,在食用這道菜。這道菜正因為獨有、少見,很多人不能掌握制作的秘訣,才導致這道菜很難大面積推廣,很難流行,只在小范圍內,保留至今。

        也有生食羊血的,老輩人說生血更加鮮嫩。上世紀80年代,我們小的時候,村里殺羊,有老人直接把嘴放到羊脖子上喝生血,說是冒著熱氣的血更好吃,又鮮嫩又熱乎。喝過生血的人,你看看我,我望望你,滿嘴是血,滿嘴都紅彤彤的,像個吸血鬼。當然,也有少部分保留羊血生血肝生的,我小的時候就吃過,這樣的生血肝生雖然滿嘴是血,滿牙紅彤彤,相貌難看,但確實羊血更加鮮嫩,吃下去有一種清涼溫潤之感,更加爽滑爽口,更有快感。生血肝生只有羊血做,羊血更嫩,豬血粗糙,一般不做。生羊血肝生,制作工藝和熟羊血肝生制作大體一樣,大同小異,只是不把羊血煮熟,直接把紅彤彤的生羊血,和煮熟燒脆剁細的羊肚、剁碎蟄熟的羊肝及蔥花拌攏。

        時至今日,進入新世紀,前場人不再那么野蠻,變得很高雅文明,多數人不再吃生血。大部分人家的肝生,把血煮熟后再拌攏蟄熟的肝。不怕一萬,就怕萬一,把血煮熟、把肝蟄熟,可以防止和殺死漏網寄生蟲和微細菌,這樣更利于健康,吃著更放心。吃生血的,只有少部分成年男性,為了尋找刺激,膽大不怕死的,還在保留著祖先的傳統,還在小范圍繼續食用生血。

        我驚訝于我們前場的祖先,驚訝于他們的膽魄和智慧,也驚訝于第一次生食豬肝、羊肝之人(野人或蠻人)的膽量。我驚訝于這小小的花椒,能把生生的豬肝或羊肝,不用水煮、火燒、烹飪加工,便蟄熟了,而且還味道獨特鮮美,吃了不讓人生病,反而讓近兩萬人的前場人民,世世代代,健健康康,在這大山里娶妻生子、繁衍生息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安然寧靜地生活在這世界的一隅。不過,祖傳秘方中的前場花椒是陰干的,而不是曬干,故麻味兒更濃。正是這些麻味兒、鹽味兒等,殺死了寄生蟲,蟄熟了肝,這就是前場肝生的神奇微妙之處。

        前場羊肝生在婚喪嫁娶里多見,平日生產生活里很少吃到。前場彝族婚禮很隆重,舅舅家和姨媽家等,要牽大羯羊(雄性黑山羊)和請叭啦匠(嗩吶匠)前來朝賀?;槎Y上多名嗩吶手齊吹,叭啦聲吹震天,那種壯觀場面,打破山村往日的寂靜,很是熱鬧和震撼。親朋送來朝賀的大羯羊,主人家要當晚請村里相幫的人,連夜宰殺,剁羊肝生、煮羊湯鍋、蒸茴香羊肉粉蒸,以便次日,招待所有來賓來客。

        前場羊肝生,在節日里也多見。有時是一個村的一起殺羊,有時是三五家約著殺,有時是一家人殺,約很多親朋來吃。主要集中在春節(大年初一至初五)、馬纓花節(二月八)、清明節(主要用于墳山祭祖)、端午節、楊梅節(六月初六)、火把節(六月二十四),趕山節(即立秋節,也稱趕秋節)、中秋節,彝族年(農歷十月)。

        天干的年份,羊會生病。前場地區主要流行的羊病有羊癩子,羊身上一塊塊掉毛,羊皮上一小塊一小塊起雞皮疙瘩,很癢的樣子,重者會腐爛流膿。我們小時候去山中放羊的時候,偶爾會看到身上長癩子的羊,往樹上、石頭上摩擦、止癢。我們經??吹嚼先?,給羊治病,往掉毛處抹香油,抹蒿汁,羊不幾天就好了。

        生病的羊肝,是不能食用的。遇上有病的羊,羊肝生就吃不成了,我們也就遺憾地錯過了羊肝生美食。我們小的時候,偶爾會遇上羊,莫名其妙地死去,也不知道什么病,大人們舍不得丟,把羊的四腳四手、兩腿兩膀、前膀后腿用刀割下來煮吃,大人們說腳手是可以吃的,即便羊吃到毒草中毒,毒也不會擴散到腿膀腳手上,而且經過大鐵鍋里高溫殺毒,是可以吃的。見大人們吃著病死的羊,喝著酒,我們小孩也跟著吃,不過,從沒見過大人們食用病死之羊的羊肝、羊肚、羊腸、羊頭,更沒見過吃病羊的羊肝生。

        小的時候,去山中放羊,總愛打鳥捉雀追兔,總是貪玩,總是羊吃麥子走錯路。有的時候,羊會吃掉別人家的麥子,要賠糧食。每次出門,父母都要交代我們去草多的地方放,草肥的羊肝才好吃。父母都要交代我們要好好放羊,如果丟失了或吃了人家山地里的麥子,要賠錢賠糧倒貼黃瓜三兩,羊肝生就吃不成了。我們總是把大人們的話當做耳邊風,拋在腦后,總是左耳進,右耳出,總是哪里好玩哪里去,哪里人多哪里放。不管山草好不好,總是半個村子的羊趕在一起,半個村子的娃娃玩在一起,因此,大人們常說,娃娃放羊只是湊數(省了個勞動力),娃娃放的羊掉膘(羊兒不肥),羊肝生不好吃。

        小時候,在稗子田小學老李村村小讀書,放學后,奶奶經常安排我們去石者河畔找豬草,總是威脅我們說不好好找豬草,殺豬時就不給吃豬肝生。一聽說吃豬肝生,我們就渾身有了力氣,就好好找豬草了。

        剁豬肝生在冬季殺豬飯時居多。每到冬季,殺年豬的時節,前場家家戶戶的年豬飯,都少不了這道菜。因為前場人愛吃豬肝生,所以前場殺豬殺羊也是很有講究的,殺脖子,不殺心。殺脖子死得慢,肚子里沒有槽血,血不浪費,流得多且鮮嫩無比。殺心死得快,但血亂噴,滿腹腔都是血,影響肝生的質量和口感。

        故鄉彝族殺豬飯,是熱鬧的。十里八鄉,親朋好友、村里鄰居都來吃,一擺幾十桌。前場豬肝生,是必吃、必備、必上桌的下酒菜。

        每到冬季,異鄉朋友約我去吃殺豬飯,而異鄉餐桌上,沒有豬肝生這道菜,改變了我吃殺豬飯的習慣和味覺,很是失望。對前場人而言,吃不到豬肝生的殺豬飯,等于白吃。前場人天生就好這口肝生,就喜歡這獨特的味道,很多前場人去吃殺豬飯,就是沖著吃這口肝生而去的。

        在異鄉,我也嘗試過剁肝生,不是去菜市場買豬肝,而是去農村里買,這樣才比較放心。我剁的肝生,基本上很少,只有一小盆,不像老家幾大盆。因為妻兒朋友不跟我吃,或吃得少,大部分我一個人包干,剁多了吃不完?;蛟S是吃獨食,感覺味道沒有故鄉的好,那種氛圍和心情也找不到。

        某次,在異鄉,一個朋友家殺羊,知道我是老彝族,委托我當大廚。我煮的羊湯鍋和蒸的羊肉粉蒸,被他們吃得大汗淋漓,吃個精光,都夸味道好。我剁的羊肝生,只有幾個老年人,跟我吃,不過他們像吃怪菜,看見我動筷,才動筷??匆娢掖罂诔?,才跟我大口吃,保持足夠高的警惕。至于其他人,只敢吃兩三口,嘗嘗味道,嘴上都說好吃,卻又不敢多吃。那些婦女兒童,看我就像看原始人、大猩猩,很野蠻,投來異樣的目光。其實他們不知道,這道菜,是很營養的菜,是我從小吃到大的菜,吃到老死不會厭煩的健康菜。

        老李灣村至今還流傳著一個叫《省得吃了》的民間故事。民國年間,村里有個叫小貴寶的人,小綽號叫干貴寶,大綽號叫羅德吃(落得吃),家里貧窮。因為自己喜歡吃肝生,為了自己多吃肝生,客人少吃肝生,每逢他家吃殺豬飯時,他都要親自剁肝生,不準別人動刀染手,豬肝切了有蠶豆大、拇指大。不剁碎、剁細的肝,村人怕花椒等佐料進不去,蟄不熟,吃了怕生病,所以不敢跟他吃。這正合了干貴寶的意,正中了干貴寶的懷,一大盆肝生,端出去桌上只是擺擺樣子,又一大盆的端回來。等到半夜客人走后,他又深加工,剁細,重放佐料,自己一個人端著大盆,大口大口地吃起肝生,狼吞虎咽的吃起肝生。干貴寶如此摯愛肝生,如此自私,成了村里的一個笑話。后來每逢村里家家戶戶剁肝生,都要講干貴寶的故事,盡管此人已去世多年,村里人依然會提及,他剁肝生有拇指粗的事。對省得吃了的故事,后人還依舊如昨,栩栩如生,流傳了上百年,講了上百年,仍然嘴不酸,依然還那么鮮活,不厭其煩,這也足見前場人對肝生的熱愛。

        如果我回老家前場,去吃殺豬飯,吃不到前場豬肝生這道硬菜,我就會感覺我受到了侮辱,我就會對主人莫名地憎恨,甚至從此絕交,不去他家吃殺豬飯。不過,不剁豬肝生的人家,幾乎沒有。如果參加了喜事,吃不上羊肝生這道壓軸菜,就會感到失落。因為這道菜,是我們前場人民從小吃到大,從小吃慣了的靈魂菜,已經深深融入了故鄉人的舌尖上、味覺里,也融入了前場彝族人民的胃壁腸墻中,已經物我合一,難舍難分。

        前場肝生是故鄉前場人民的靈魂菜,也是我生命的靈魂菜。每當想到這個菜,我和鄉人一樣,就精神振奮、口水飛流,如故鄉高峰山北麓的響水瀑布。

        人生在世,有口福,此生幸事。前場有肝生,清涼爽口、香味十足,此生愛矣。故鄉有美食,此生美矣。(超玉李)



      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语言
      3. <u id="gknev"></u><i id="gknev"></i>
          1. <i id="gknev"><bdo id="gknev"></bdo></i>